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看了以上内容,我相信大多数同好可能是一头雾水,感觉在看空中楼阁,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。
以下我将做一些具体的结构上的说明。
从现有的旋翼头的结构上看,大体可分为两种。
第一种旋翼头希拉小翼在主旋翼的下方
第二种旋翼头的希拉小翼在主旋翼的上方
图IV-B 关于这两种旋翼头的好坏众说纷纭。目前普遍的观点是希拉小翼在下比较稳定,在上比较灵活。事实真的是如此吗?难道厂家这样设计旋翼头仅仅是处于灵活或是稳定的想法?
事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。
早期的遥控直升机旋翼头,大都采用图IV-A的结构。原因是想要设计出有效控制希拉小翼的结构,让希拉小翼放在主旋翼下方会比较方便。如果要将希拉小翼放在主旋翼上方,就必须把旋翼头设计成如图IV-B的结构。但明显,后者的结构比较复杂,控制精度必然降低、事故率必然升高。
然而将希拉小翼放在旋翼头下方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,从而导致控制精度遭遇瓶颈。原因是这样的:我们知道,希拉小翼和平衡杆、稳定框作为一个整体,在高速转动时会产生陀螺效应。在控制时,受力的不仅仅是希拉小翼,还有平衡框,如图
如图,希拉小翼受到的力向上,从而控制飞机;而稳定框受到的力产生的力矩却会因为陀螺效应而产生相反的效果,从而影响控制精度。 唯一可以减小这种误差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小稳定框的横向质量,也就是减小稳定框的宽度。但由于主轴的存在,稳定框无法进一步变窄,所以这种结构会导致较大的不可避免的误差。
雷虎公司的旋翼头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。但也许是因为雷虎的飞机不太注重精确性,以及工艺不到家,所以旋翼头并没有朝着降低精度的方向发展
所以,雷虎的旋翼头仅仅是为了让机身重心更考近旋翼头,从而增加它的灵活性。至于精度,就差强人意了。
雷虎的这种设计毕竟给了人们一点启发。因为副翼稳定框不再需要避让主轴,可以使其变得很小。HIROBO和JR的设计,使得遥控直升机的控制精度变得更高,当然也就成为了各国航模运动员的选择。如图:
这种结构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以及材料强度。当然精度会比较高,价格也很高。
|